虛擬銀行 創新思維的體現
筆者 3 個月前到英國探訪幾位 90 後朋友,赫然發現大家都已經在數年前轉用當地的虛擬銀行(Virtual Bank)。追問之下,大家都認同虛擬銀行都比傳統銀行優勝、更方便、更接近新生代的生活模式。
結合人工智能(AI)
舉例,以往要親身到銀行排隊,但現在能全面透過手機使用金融服務,甚至遙距開戶,手續簡單不繁複。普遍虛擬銀行會結合人工智能(AI)元素,將所有客戶的交易記錄分析,再為每位客戶推薦相關的金融服務,或由電腦主動向客戶提供度身訂做的投資建議。此外,由於虛擬銀行不設實體分行,因此租金及人手成本大降,往往能比傳統銀行提供更高存款利率、信用卡消費回贈等優惠。
【其他熱門報道】虛擬銀行FAQ懶人包(1)中小企同樣受惠
智能手機及雲端科技的普及,徹底改變大眾生活模式。但是,許多歷史悠久的行業,例如傳統銀行,並未為此作出重大的商業模式變革,結果引來了一群「獨角獸」(估值 10 億美元的初創企業)的挑戰。
著名作家 Brett King 在他的書中提到,金融服務將會無處不在,但永遠不會是在銀行(Banking everywhere, never at a bank)。筆者十分認同這句說話,因為試想一下,如果你能在互聯網完成所有銀行能辦到的事,而且更方便及有效率,還會有誰願意在實體銀行的分行內,排隊輪候服務呢?
金融服務無處不在
也許虛擬銀行短期內,未必會對香港傳統銀行構成威脅,但據高德納公司(Gartner)於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,若傳統銀行在 2030 年前,繼續維持着舊有的商業運作模式,就得面臨失敗的風險,甚至倒閉;而新興的金融科技企業等非傳統參與者,將會主導市場。
虛擬銀行是大勢所趨,筆者亦相信各大傳統銀行,不會坐以待斃被新興的對手慢慢蠶食。回顧香港,金管局已於今年批出數個虛擬銀行牌照。除了新興科技公司外,亦有數家大型傳統銀行參與其中。
【其他熱門報道】銀行加速業務數碼化 刺激消費助中小企
雖然本地的虛擬銀行仍在起步階段,需時發展,但正所謂「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」,筆者相信香港已踏出了第一步,發展陸續有來。但要注意的是,若傳統銀行希望把握先機,就要在開設虛擬銀行的同時,重新思考金融服務的本質,認識現今用家追求的體驗,而非硬繃繃的按照現有的流程辦事。
另外,業務需要以科技先行,團隊亦要抱有開放的思想,樂於嘗試和學習新技術,像科技公司一樣思考和行事,不受限於傳統規則,不懼怕技術所帶來的改變。只有這樣,才能實行真正的數碼轉型,突圍而出。
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Photo:Daniel Foster、Money Bright
洞悉中小企商機.盡覽行內打工仔情報:
→ 網站:sme.hket.com/
→ SME@HKET Facebook 專頁:【將 SME@HKET 專頁設定為 "搶先看/See First,搶睇商機】
撰文 : 何文輝(香港電腦學會金融科技專家小組成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