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地Co-Working Space經營之道:共享理念重於「劏枱」
共享工作間(Co-Working Space)近年愈開愈多,但即使業界龍頭於帳面上仍所賺甚微。為什麼仍有人冒險入行?原來共享空間營運之道斷然不單「租枱」,SME.hket 記者找來香港本地共享工作間老闆現身說法,請他講述幾個共享工作間創業的要點。
羅國明(Roy)除了是香港無線科技商會主席外,更是共享工作間「zerozone」創辦人, zerozone 營運 1 年 3 個月,已將要建立第 4 間分店,業務蒸蒸日上的背後,其實摸石過河間亦重重摔過幾次。
2015 年毅然創業
羅國明的團隊當時因設計通訊軟件獲獎而到美國,後來在美國逗留 1 年,期間發現外國的優秀「分享」文化,在亞洲莫說分享好點子,敝帚自珍亦是常態,然而美國共享文化不單創意能分享,甚至投資人可以分享,如甲團隊發現投資人與自己理念不合,便改為介紹合適的乙團隊予投資人認識。Roy 感覺亞洲並無這種共享文化,遂決定將此文化引入香港。
就近港鐵成共享工作間關鍵
zerozone 暫時有 3 間分店,兩間在香港,分別位於荔枝角和觀塘,一間位於台灣新北巿,最近一間將落戶內地廈門。生意看似愈做愈大,但當中經歷過多番起跌。羅國明坦言,荔枝角分部距離地鐵站只需 2 分鐘,經常爆滿,惟觀塘分部距離地鐵站 15 分鐘,人流稀疏得多,而過往在數碼港經營的共享工作間最慘,最後只能搬遷收場。
羅國明坦言,共享工作間通常是在港島區或九龍區,想在在屯門、天水圍建立共享工作間基本上不可行,「因為你招攬人組成團隊的話,始終都是巿中心才方便」,明白到地段的重要後,觀塘分部未來亦將搬到地鐵站 2 分鐘以內的地段,盼藉此增加人流。
「不如說是共享理念間」
近日有國際共享工作間品牌打入亞太區,盼以特許經營權的方式廣邀投資者加盟,到底投資者應選擇自己創業,抑或買經營權?
羅國明認為,創業最重要是認清自己的目標,他以自己為例,表示自己並不是以「租枱維生」,而藉共享工作間培育並尋找有潛力的團隊入股。想以租務賺錢,除非像業界龍頭那樣,能夠跟大業主一簽便簽 10 年約,否則經營共享工作間等於永遠只是做二房東,合約期滿,續約時被大業主加 3、4 成租金便已沒賺頭,Roy 便曾試過續約時被大業主要求加 1 倍租,只能無奈遷走。
撰文 : 陳文政